#22. How Artists Work

2022/06/20 02:09

By Lauren

📖 2本书


Daily Rituals: How Artists Work

这是一本振奋和疗愈作用兼备的小书,从161个创作者的日常仪式里,看到creativity和每日作息、生活习惯之间的关系。推荐的阅读方式是跳读,翻开目录先找到你熟悉的名字,TA可能是作家、画家或是导演。去看你熟悉的创作者是如何安排自己的一天,如何想方设法保证持续创作的,会更有触动。中文译本名称是《创作者的一天世界》。

下面总结一些肯定不是成功密码,但可以拿来就用的招:

  • 定时工作、定量产出:全书平均水平是,每天至少3~4个小时高度专注的工作时间,2000~3000字的产出(对写作而言)。对自己创作产出有严格的字数要求并不是一种死板的限制,而是为了养成一种automatism👇
  • 自律不是苦修,培养习惯是为了获得自动巡航的妙处——解放大脑:”The more of the details of our daily life we can hand over to the effortless custody of automatism, the more our higher powers of mind will be set free for their own proper work. “(Henry James)
  • 创作才是苦修,是他人不可替代的个人劳作:“Because creativity, particularly the kind of work I do—which is writing large-scale pieces, either symphonic music or opera music—is just, it’s very labor-intensive. And it’s something that you can’t do with an assistant. You have to do it all by yourself.” (John Adams)
  • 适应和改造创作环境:要拥有在任何恶劣环境工作的能力,但如果有条件,也要不惜代价创造能让自己专注的环境。在厨房餐桌、上班间隙、豪华庄园都能写出杰作。
  • 对尽可能多的事物保持好奇:兴趣让人不知疲倦。“Basically, I enjoy everything: I am never bored.”(Henri Matisse) Never Bored这句话特别触动我,这种超能力必须要掌握啊。
  • 散步激发灵感:步行10公里,耗时3小时。没错,好几个作家和作曲家都是这样的散步强度。携带纸笔,散步途中随时记录灵感。对现代上班族来说下午3点出去走几公里不切实际,但我想起不知道在哪看到的说法,开会过程中站起来,走一走,身体视角不一样也会带来视角的不一样。应该是一样的道理。
  • 早晨、夜晚与光线:只有早起才能成为作家?并非如此,更有实践意义的是,找到自然光线和你的创作灵感之间的关系。有些人需要阳光来开启一天的工作(Toni Morrison早起,等待当天的第一缕光出现;“It’s not being in the light, it’s being there before it arrives. It enables me, in some sense.”),有些人需要黑暗(特斯拉中午到办公室,立刻拉上窗帘,除非窗外有电闪雷鸣才拉开欣赏)。全书少见夜猫,熬夜最夸张(或者说起床最早的)是巴尔扎克,凌晨1点开始工作。
  • 化学小助手:合理合法范围内小用怡情。常用多用,除非认为自己有金刚不坏之身,否则还是别了。

详谈:吴骏

截止目前最喜欢的一本详谈。诚意正心做产品才能打动挑剔的精品咖啡爱好者们的味蕾与心,中国版的将心注入---注入到可回收♻️的三顿半小罐子里。

印象点:

  • 咖啡杯小罐子的设计是最后一刻确定的,在这版本之前是“胶囊”。
  • 几乎每一次咖啡产品的迭代都是静默上市。“凭直觉上市,上市之后静默,静默之后找问题,快速调整,再升级迭代。”
  • 立项前极少做“用户调研”,而是从身边对消费有认知或者有影响力的人身上获取灵感。“少数人掌握着更趋势化的东西”。
  • 公众号和各种内容渠道的谨慎克制,“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强行说“。
  • 为还原风味在自建工厂上投入成本之大。
  • Nespresso这个机器五十年前就诞生了,争取上市,花了十几年的时间。

📺 2个视频


张艺谋的2008

朋友们,任何畏难情绪和逃避心态都能够在观看这个纪录片的过程中土崩瓦解。跟随纪录片的镜头观看一个世界级导演如何在国家级项目的沉重压力下工作,如何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权衡与妥协,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在团队受挫的时候重整士气,如何绝处逢生,如何既能在创意阶段天马行空求新求变、又能在执行阶段干脏活累活盯满全场……

张艺谋如同一台永动机,几乎不眠不休地工作,不间断地产出创意,事无巨细地抓从创意到执行的每一个细节的质量。难以置信筹备奥运会的过程中他还同时指导了自己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还能为奥运会产出了几乎最重要的那些创意。当最终的作品以高水准呈现在全世界眼前的那一刻,“创作会”经历的无奈绝望和最后关头的返工就都值得了。

央视面对面:采访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石悦

石悦(当年明月)为什么要用大白话来写明史?初次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很容易想到这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对历史更感兴趣,更容易读懂历史。这个专访里最精彩的部分是石悦如何解释自己写作的动机,用易读和娱乐化的方式写作,只是手段和技巧;他的起心是认为自己对历史的感同身受所带来的沉重和敬畏,值得被更多人去用心体会。

这个感同身受很好理解,却不容易实现。我们可以先从两个反面来看没做到”感同身受“是什么样的:1,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同样的史实一样的原文呈现,要求所有人用宏观的统一的角度去做一致的理解,史实和官方解读只作为记忆的材料,生硬而没有美感;2,我们很容易只把历史作为故事来阅读,它的真实性被削弱。真实性没有被体会,它的残酷就无法对读者的心产生真正的震撼。真正感同身受,是能做到体会“也是一分钟一分钟地过,但是在史书上他这一辈子可能只有一句话”的古人生活里的“痛苦、挣扎、悲伤、追悔莫及“。

文字版采访稿

📱 1个App


Workona

用了很长时间的Chrome标签页管理工具,界面简洁,支持标签组分类,批量管理,云端同步标签组,现在还有多人协作了。Firefox和Edge也可以用。

❝ 1个Quote


“谢晋导演说得对,他说拍电影,就是掬一捧水,哪不准就漏一滴,漏着漏着就漏光了。”

张艺谋在《张艺谋的2008》中援引的谢晋的话。

☕️ 关于「在诗外」


Thanks for reading this letter.

「在诗外」是一份由Lauren创作的newsletter,关注自我成长、文化和科技。每周推荐1~2本书,不定数量的内容,和1个我认为有启发的quote。读书、“看报”、记录自己的思考、与人交流碰撞,最终都是为了变成更好的人类。

期待与你交流。你可以直接回复邮件,或在这里找到我:

🍻 友情链接


  • 地心引力:关注效率工具与生活方式的周刊,一起脱离重力束缚。
  • 海上星光:关注社交产品、设计、科技的整理和思考。
  • Things About Design:一个体验设计师每月收集的关于设计的一切。扩展见识,了解趋势,探索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