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Think before you speak. Read before you think.

2021/10/08 02:01

📱 & 🛠

▶︎ 即刻:长动态的展开/收起

如果你喜欢看可爱的即友们写的小作文,这个小工具能带来更好的体验。在tl里展开一条长动态,继续上滑,就会在动态的左下角看到一个「收起」按钮,当你想要略过这条动态时,轻点一下就能把它折叠起来,轻松滑到下一条。
WechatIMG577.jpeg

▶︎ Figma:Copy and paste playground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feature。体验完tutorial以后,我一直在想,应该每一个产品经理都经历过这个用例:在为已有功能的迭代画产品原型的时候,为了赶时间,给自家App截个图,贴到Axure/Sketch/Figma里,然后在这张截图上添加、覆盖元素,以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在这个漫长的画产品原型的工作过程中,有多少次这张截图(or whatever别的图、别的components)在画板上变形,太大,太小,移位,我都习以为常,拿起鼠标就拖来拽去调整位置和大小。我不知道老牌原型工具有没有提供更便捷的方式,但对这样的“不便利“感到习以为常,本身就是错误的。而Figma用非常简单的操作语言就把这件事情在位置、大小、多画板同步上做到了完美。强烈建议,不管你是否从事产品or设计的工作,都可以体验一下这个playground。

figma.png

▶︎ Notion:Synced Block

Notion这个feature新上有一段时间了,它和双向链接完全不是一回事,上手有一点理解成本,但实际使用下来,我发现它是实现“卡片盒笔记法”的完美工具。举个我的实际使用流程例子:

1、在Notion里创建一个「Permanent Cards」 数据库,在这里面写了一张叫做「Notion的Synced Block」的卡片,这张卡片上写下我对这个feature的看法,which就是你看到的这段文字。

2、到Notion里的「Writing Base」数据库,这里存储了我写的文章、Newsletter。打开本期Newsletter的Note,开始写「Notion的Synced Block」一节了。我直接在「Permanent Cards」的那张卡片里选中一个Sync Block,Copy and Sync到本期Newsletter的这一节里

3、这样就OK了,无论我在Newsletter的Note里修改这个Block,还是到Cards那里修改,这个Block里的内容都是实时同步的。

如图:
notion.png
虽然使用体感还是有点clumsy,但实实在在解决了一段文字两处粘贴,还要check同步程度的问题。回想起在word时代的文字操作,那时候的人类简直是电子时代的抄写员。

📖

▶︎ 阅后即焚:Snapchat传

广告巨头WPP集团首席执行官苏铭天2014年会见埃文时说:“你是我见过的第一个在25岁就成了亿万富翁的人。”埃文回答说:“我今年24岁。”

在读这本书之前必须要知道的是:中译本是2021年5月出版的,但原书How to Turn Down a Billion Dollars: The Snapchat Story是在2018年出版,因此书中的故事和事实没有那么“及时”。它的故事时间范畴是:Snap创立之初到IPO。作者是Evan Spiegel的同学。👇是我的takeways:

  • Snap有三位创始人,埃文、博比、雷吉,根据书的讲述,“阅后即焚”的idea是由负责营销的雷吉所构思出来,但公司建立后埃文因为其不作为将他踢出了公司,后续引发了一系列的诉讼麻烦。这个故事和《社交网络》所描述的facebook故事有一些有趣的相似性。
  • Snapchat的第一个名字是“Picaboo”。
  • 埃文对Snapchat的原则和细节把控:私密、快速、Camera First。
    • 最少的操作成本打开相机:「对于Snapchat,埃文一直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减少触屏次数。其他应用如Instagram和标准的iPhone相机应用,都设有不同的按钮,拍照或录制视频时需要不断切换。虽然这看起来只是一个微小的变化,但Snapchat却由此成为打开速度最快的应用,也是最易操作的应用;一旦进入界面,便可立即捕捉滑稽的或有趣的时刻,然后分享给朋友。」
    • 各种严格的功能限制:
      • 直到2016年,Snapchat才允许用户从相册上传自己本地的照片,这个feature叫Memories。在此之前,Snap用户要上传内容,只能当时当地用Snap的相机拍下此情此景!这是非常难以想象的。但正如作者的评论所说,正因为
      • Snapchat强制自己的PGC内容供应商必须提供竖屏的视频内容。(这可早于短视频App太多了!)
    • Snapcode可能是美国最早的“好友二维码”。这个也是基于Camera First的原则之上的。
  • Facebook和Instagram对Snapchat的“抄袭”战役的不同结果:facebook的两次失败,Instagram Story功能的大成功。
  • 在浏览内容时略过已读竟然是一种专利,被Snapchat申请下来:「一个多月前,Snapchat提交了一项专利申请——“社交网络界面访问单一动作控制的装置和方法”。该专利描述了用户查看Snapchat故事内容的方式,其所展示的仅仅是你尚未查看的内容。举例来说,如果你上传了早餐的图片、下午在公园的图片,以及晚上在酒吧的图片,而我已经看过早餐的图片,那么在我点击你的“故事”的时候,我只能看到后面两项内容。」
  • 关于“现场故事”和Snapchat的”发现“功能的一些故事,可以看第二十一章及之后的章节。看原书的名字”How to Turn Down a Billion Dollars“和中译本《阅后即焚》就能感受到,译者有考虑到国人更熟悉Snapchat的特色必然是阅后即焚而非他者。对Snapchat的发现页和其他围绕Story做的功能、内容是如何运转的,我们相对来说不那么熟悉。看过书中这些章节,我打开Snapchat在发现页刷了一会儿,才第一次看到原来除了陌生人的stories以外,还会穿插着推荐以story格式制作的超短剧。Snap公司押注这种新体裁的内容、要做新时代的”新电视”而付出的努力如此之多,很有意思,值得一看。
  • Snap的公司组织分工结构:
    • 货币化团队(规模最大的、人员增长最快),这是一个涵盖非常宽泛的团队,负责处理公司所有与创收相关的业务。
    • 通信团队负责Snapchat照片、视频的发送和处理流程,并致力于将这一聊天产品打造成最出色的朋友间的交流工具。
    • 广播团队负责“故事”。身份团队专注于用户的个人小档案,开发游戏化功能,比如用户名一侧的表情符号,用以表明他们是不是你在Snapchat的“最佳朋友”(基于你向好友发送快照的数量),或者用以表示连续互动交流天数的“储火”(相互发送快照)。
    • 相机团队致力于将Snapchat打造成“全世界的相机”。他们的目标是超越iOS和安卓标准相机(或其他任何相机),让Snapchat成为用户的默认相机。在愿景和活动基金的加持下,埃文在2014年发起了三次关键并购:一次是为“当下”,一次是为中期发展,一次是为长远发展。
  • Snapchat公司做大做强后对其公司所在地威尼斯的影响:「但另一方面,Snapchat的成功也导致当地房屋租金的上涨以及社区的中产阶层化,使一些长期生活在威尼斯的居民不得不搬往外地。埃文最初将Snapchat的办公地点选在威尼斯,是因为雇员可以在酒吧公开谈论工作,而无须担心谈话会被竞争对手、记者或技术界的其他人听到。这座原本吸引艺术家、作家、诗人和披头族的小镇,现在吸引的却是希望能在技术界掘得一桶金的年轻专业人士。」
  • 埃文对人工筛选内容来保证内容质量的执着,和Instagram CEO凯文非常相似:「Snapchat拒绝采用硅谷所热衷的以数据为驱动、以可量测性为中心的方法,比如脸书对动态消息和趋势话题所采取的算法,并要求发现平台的所有内容都必须由人工编辑添加。“对于‘数据可以解决一切’这个想法,业界存在一种畸形迷恋。”埃文曾经说道,“我没有见过能给出成效的数据,但我见过能给出成效的伟大编辑。”」

📺 & 📰

▶︎ 希斯莱杰谈Men's love:“看不懂《断背山》,你可以不看。”

最近在读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假期在B站搜李安经典作品做一下简单回顾,发现了这个视频。

现场一位男士站起来向希斯莱杰提问”有些人会认为《断背山》很恶心,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希斯莱杰先是震惊,而后给出了1分钟的精彩回答。看过许许多多的出柜演讲、捍卫LGBT权益的言论,这一段发言因为其并非提前准备、全然真情流露的表达,还是深深打动人心。

▶︎ Celebrities Read Mean Tweets

这是来自美国深夜talk show节目Jimmy Kimmel Live的一个环节,让名人对着电视机前的观众念出Twitter上针对自己的刻薄言论。里面不乏各类全球巨星,从电影演员到歌手、NBA球星等等。

它本身有很多amusing的点,比如推文本身的幽默,名人念文时的尴尬和念完后的反应;但我想推荐的原因是,你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个以文字为主要媒介的社区会面临的“氛围”大难题。文字没有声音,却带有态度;看者有误解或过度理解,也还是靠文字来来回沟通,误解会在媒介的局限上加深,当然美感也会在媒介的可能性上延展。

另外,你还会发现这些mean tweets的共性:大部分都是在针对名人长相的讥讽(公认的大帅哥也会被讥讽),鲜有评价名人品质、作品的。

▶︎ 你是如何度过自己人生低谷的?

曾是豆瓣的纯书影音工具型用户,被运营得有声有色的豆瓣话题转化成了豆瓣推荐页浏览型用户。在豆瓣看这个“知乎体”话题的体验是,可以更集中地看到各种文艺青年是如何面对这道题的。

这个part会分享一些打动我的quotes,有时候也会附带上关于这句quote的links。

Think before you speak. Read before you think. This will give you something to think about that you didn’t make up yourself – a wise move at any age, but most especially at seventeen, when you are in the greatest danger of coming to annoying conclusions.

by Fran Lebowitz

▶︎ 谁是Fran Lebowitz:📺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Pretend It's a City (Netflix纪录片)

Thanks for reading this letter.

期待与你交流,你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