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Lauren
📖 1本书
▶︎ 李光耀观天下
读的不是未删减的版本,已足够精彩。
小而发达,这是我们想到新加坡时容易联想到的两个形容词。因此,新加坡和李光耀治理新加坡的故事,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能参考,从中找到生存的参照。这个个体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在如今的世界中,更相似的是小公司、小组织。
Takeaways👇
(本期以书摘为主。)
治理国家的要素
- 语言:统一还是分散
- 李光耀提到,自己设计的最重要的政策就是语文政策,也就是以英语为第一语言,华语为第二语言,使得新加坡人可以和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语言上没有间隙。「每个国家都需要有一种人人都听得懂的共同语言...由一个种族支配其他人或者全民同说一种语言的国家,往往较具凝聚力。」
- 印度境内使用的民族语言超过400种,加之种姓制度的影响,治理难度很大:「赫鲁是首个世俗领袖,人民对他的期望自然很高。他的英语演说能力很强。他在1947年8月14日印度独立前夕发表的英语演讲,有个非常动人的开头:“当午夜钟声响起,世界还在沉睡,印度将从梦中苏醒,重获新生和自由。”但只有六分之一的印度人听得懂这段话。出身于克什米尔家族的尼赫鲁,印地语说得不十分流利,而他也曾对这一点表示遗憾。」
- 自然资源:丰富还是匮乏
- 「印尼目前虽然发展良好,却还是一个以资源为基础的经济体。人们的心态停留在以土地的馈赠谋生,而不是靠双手来打拼...因此培养了一种闲散的生活态度,而习惯说:“这是我的土地。你想要底下的东西吗?那就把钱拿来。”」
- 「几年前,有个中东国家派了一些学生到新加坡进修,以为可以改变这些年轻学子的想法。这种情况终究没有发生。这些年轻人到这里来不是为了学习我们的文化或职业理念;他们来这里是为了寻欢作乐。新加坡对他们而言是个新奇的地方,他们心里想着:“好好享受了才回去。”当你认定自己家财万贯任由挥霍,你怎么还会想要工作?」
- 国民个性:勤奋或慵懒,乐于享受还是追求稳妥
- 只有1个经济体足够大,才能把拉动内需作为重要手段来解决经济增长的问题。「穷人即使有了钱,其举止还会像穷人那样。因为你穷了那么长时间了,害怕还会变穷,就只想着积累更多的财富,有更多的储蓄。只有当你变得有信心了,相信经济繁荣将继续,意识到困守原有的生活方式是愚蠢的,才会开始花钱。他们要想使经济持续增长,必须进入这个阶段。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了,必须在10年至20年内完成这一转变。」
- 经济政策:开放还是闭塞
- 「我向越南领导人解释说,这样的情况会让工程事倍功半,并力劝道:你若要开放,就该认真行事。对此,他们吞吞吐吐,这清楚地显示他们对改革是三心二意的。他们并不明白一个满意的投资者会吸引许许多多其他投资者前来的道理。他们的想法是,如果能把投资者逼到墙角,就能从他身上挖到最多的好处。」
- 货币:强壮还是虚弱
- 第三章很完整地记录了李光耀对欧元和以及欧洲经济体的观点
- 国土:大陆还是岛屿/岛屿;和谁接壤,和谁相近
- 人口:生育率能否达到人口替代水平
- 民族历史:悠久还是崭新
把全世界当成腹地
腹地是中心之意,“弹丸之地”当以世界为中心,因连接而存活和发展。
- 「李:(我人生中)第二段难忘的经历,是在没有腹地的情况下把这个小岛发展成国家。我们被驱逐出马来西亚,因为影响到他们的种族平衡...是世界的全球化帮了新加坡。于是我们把全世界当成腹地。」
- 「我们会同时接待中国和美国。答:何乐而不为?」
- 「新加坡是个非常开放的经济体。打从新马分家那一刻起,我们就沦为被切割在外、与腹地断了纽带的港城,注定只能借着与世界各地建立广泛联系才得以生存发展。」
“为从政而牺牲致富的机会值不值得?”
在书中最后一章老朋友对谈里,两位世界级政治领袖探讨这个了问题。
- 「李:要当领导,就得接受别人因为你管理得好而致富。我曾经对深圳一位党委书记说过:“要当一位成功的领导人,就不能还想到自己。你得制定一套体制,让别人创造财富而致富。而自己始终只能是一位诚实的清官,不那么富有。”我不清楚这番忠告后来他听进去了没有。」
对公务员薪资结构的看法:
- 「诚然,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像新加坡这样付给部长如此高薪,但世界上确实也没其他岛屿能像新加坡如此发达——闪亮、整洁、安全、没有贪污、犯罪率低。人们夜里可以在街上散步或慢跑,妇女不会遇袭,警方绝不受贿,意图行贿的人会被严惩。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凭借一套需要高薪受雇的部长才有办法构建而成的生态系统。」
- 「美国也如此。当上《财富》杂志500强的总裁,日子肯定比从政更好过,渴望当总裁的青年才俊自然远比希望当美国总统的人来得多。但与英美这些国家相比,新加坡的差别是:英美等国即使只能有个平庸的政府,国家一样可以继续发展;但新加坡做不到。这是一个弹丸小国,没有任何资源,从历史角度来看,它处在一个多变的地区。这片土地,需要的是一支超凡的领导团队。很遗憾,即便一切维持现状,部长减薪已足以使我们越来越难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从政。」
📰 3篇文章,2个播客,1个纪录片
- Building the Third Place
Invest Like the Best对Discord CEO Jason Citron的访谈,信息密度很高,听完之后我又完整读了一遍Transcript。印象深刻的几个点:- Jason总能抓住新平台出现时的势能让自己的产品得到最好的分发,比如App Store,iPad。
- 能够在网页上轻松访问使用的discord server,和15年来没有长进的其他同类通讯工具的体验不可同日而语。
- 曾严格坚持围绕游戏社区做discord的mission,2019年做了survey,才发现30%的用户用discord不是为了游戏。这个时候重新思考定位,于是有了"To find belonging in the world"的新mission。
如果你喜欢“实体物”,如纸书,唱片,胶片,相纸,一定要看看这部纪录片。在iPhone发布的那一年,世界上最后一个Polaroid的拍立得相纸工厂马上要关 闭,一位研究蜘蛛眼肌肉的生物博士“Doc”买下了它,拯救了它,重新创造了品牌名叫“Impossible”的一次性成像相纸。影片也是用胶片拍摄的,全片剪辑不仅很有故事性,还带点小幽默,和常见的沉闷纪录片不一样。
最近爱上用Fuji的Insta相机记录生活,看得见摸的着的仅此一张的相片显影的时候,会觉得那个时刻是真真切切被记录下来的。希望相纸可以一直这样生产下去,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可以用💰投票。
很喜欢片中受访的美国Impossible负责人说的:
我们人类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相纸也是,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相纸会让我们感到亲切吧。
去听一听这期提到两首歌吧:卓亚君-Lolita和水晶湖-对岸。为一位歌手量身打造歌曲的故事非常有意思。
Eugene Wei最新文章And You Will Know Us by the Company We Keep的译文。
对一个以关系为中心的社区/社交产品来说,用户在这里建立了什么样的关系(主动的、被动的),决定了这个地方对ta的意义,这个意义决定了ta会如何使用这个产品(和何时离开)。也一定是有聪明的social graph架构师是在一开始就已经思考清楚了在「无限垂直滚动的内容流、点赞、关注、评论、个人相册和用户名」的这个移动端产品模型里,这些不可逆的机制要如何设计。
但我认为,这些问题在模型出世的时候不是明朗的,也不会有明晰的两个选择和走向摆在设计师的面前说“如果你这样做,你的社区将会这样,你看看是否符合你想要的价值观?”经历过这些年的发展之后,我们才逐渐发现这些根源上的机制造成的深远的影响。在混沌初期更可能的情况是,团队核心决策人的偏好和种子用户们都是谁,决定了产品的大走向。
看到文章标题的时候我以为要讲的是“如果你的公司出现了这些现象,说明你们不够有创业精神了”,其实说的是怎么更好地让初创公司的第一批用户对它的产品/服务建立信任。
Go after big competitors:蹭就对了,但要得体地蹭比自己更大的竞争对手的名儿。
Implement good design everywhere:始终如一,浑然一体,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你是谁,上一期newsletter分享的《文化战略》也反复强调着这个道理。「The truth is there is far more to design, and it can be felt in every aspect of a company. Design isn’t just about aesthetics; it must be holistic across the board in look, feel and structure. There should be thoughtfulness and intentionality put on every aspect of the company’s customer-facing brand, including the email newsletter, contact page and social media profiles.」
「现在我倾向于诚实,真诚且自私。这种自私挺难得的。我会为自己考虑了。」学会爱自己是一生的功课,咱不是在写情感公众号标题,这是再重要不过的事。
❝ 1个Quote
I'd never join a club that would allow a person like me to become a member.
by Woody Allen
做社交社区的朋友对这句quote肯定不陌生,也印证了上面Eugene Wei文章列出的social graph变迁背后的动因: You will know me by the company I keep.
Thanks for reading this letter.
「在诗外」是一份由Lauren创作的newsletter,关注自我成长、文化和科技。每周推荐1~2本书,不定数量的文章、播客和视频,1~2个App,和1个我认为有启发的quote。读书、“看报”、记录自己的思考、与人交流碰撞,最终都是为了变成更好的人类。
期待与你交流。你可以直接回复邮件,或在这里找到我:
- 即刻:@洛伦LaurenQ
- Telegram Channel: https://t.me/Lauren_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