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Lauren
📖 1本书
▶︎ 零售的哲学:7-Eleven便利店创始人自述
图:可能是最早的7-Eleven门店之一。
面对一份值得做的事业,我秉承坚持到底的信念,力排众议走到了今天。 我认为“多数人反对的事业往往能够获得成功”。
11年前,我第一次走进7-Eleven的便利店,不瞒读者说,大开眼界。原来“超市”还能有这样的!店面整洁明亮,店员着统一服装,食柜里有关东煮、炒饭,冰柜里有看着很洋气的漂亮饭团和进口饮料。身边的朋友告诉我她经常来这里买热食,便宜又好吃。我们就这样坐在那家7-Eleven的门口的露天座位上一起吃了一碗满满当当、热气腾腾的关东煮。生活在一线城市很快就会习惯各个街角都能找着选品和服务水准都在平均水平左右的连锁便利店。看完这本书又唤起了7-Eleven给我作为顾客的第一次惊喜体验。
已经读过不少founder的创业自传,但7-Eleven的故事还是超乎想象的精彩,甚至有点“爽文”。为什么这么说?因为7-Eleven这个品牌并不是日产,而是美产,铃木敏文从美国南方公司获得7-Eleven经营权后在日本做大做强,并在多年后反过来收购了7-Eleven原美国母公司;一开始7-Eleven在日本原是作为伊藤洋华堂的子公司运营,多年后反过来成为伊藤洋华堂的母公司。一片树叶长成参天大树的故事。
Takeaways👇
不受业界常识所限,4次力排众议,4次发现机会
- 发现7-Eleven,在日本人还未听说过“便利店”一词时创办了7-Eleven
- 在伊藤洋华堂工作时,出海研修,铃木敏文在美国发现了7-Eleven,认为加盟大有前途,向公司提议,遭到反对。
- 「加盟便利店的提议却遭到了公司内部的强烈反对。大家认为,自从超市出现在消费者的生活里之后,多数商店街上的小店铺都变得门可罗雀,营业额大幅跳水。现在再逆势而行建立小型店,根本是违背商业逻辑的行为。甚至连公司外部的业界人士和学者们也纷纷表明了坚决否定的态度。其中,一位董事会成员还以我没有销售经验为由头,讽刺我是“做白日梦的门外汉”。 但也正是我的没经验,能让我站在不同角度分析造成商店街衰败的因素。」
- 和美国南方公司的谈判甚难,不妥协拿下了对日本公司有利的条款。
- 日本7-Eleven成立之初,由于母公司反对,几乎无职员自愿加入,薪资和就业条件也非常苛刻,可谓是艰难的开头。
- 在7-Eleven内设置ATM机,为提供便利给顾客不惜冒风险踏足银行业
- 「而在其中,人们发出的最多质疑声就是“外行即使开了银行也注定失败”。那时伊藤洋华堂主要往来银行的董事长甚至特意找到我,好言相劝道:“希望你能悬崖勒马,我真不愿看到你最后失败的模样。” 在我作为经营者的人生中,遭遇到如此强烈的反对也是绝无仅有的。但我仍然保持了冷静的态度,因为这些专业人士的批判也证明了零售业中不会有其他企业会如此不顾风险地,挑战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难题。因为存在需求,7-Eleven就没有不成立银行的道理。反而只有成立银行才能解决顾客的燃眉之急,真正体现“便利”二字,从而使我们事业前行的航线更加精确。」
- 推出“Seven Meal”的便利店外卖服务
- 「我在推出“Seven Meal”的服务之前,实际却遭到了众人的反对。由于当时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并不像现在这么严重,市场上极少有商家愿意提供食品的外送服务。为此,大家都担心“老年人会不会来选购我们的外送便当”。 但根据我的推测,这项服务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为世人所需要。因为没有谁能阻止社会老龄化的进程,不便出门购物或独居的老年人一定会越来越多,所以送餐服务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最后,我力排众议,坚持开发了Seven Meal的项目。」
- 退出“Seven Spot”的免费WiFi服务
- 这在现在不新鲜,但7-Eleven是在2011年推出的这项服务!从1970s铃木敏文开始创业,几乎每一次浪潮来临之前(老龄化少子化、互联网)都预测准确,也有合理的对策,力排众议推行决策。
- 「只要注册成为Seven Spot的会员,就能在对应的门店中免费使用高速的WiFi网络,并且率先获得各种新产品及折扣促销的活动信息...以网络为媒介,把便利店的顾客引导至百货商场...顾客被成功引导至目标店铺后,产生消费行为的概率往往非常高。很少有顾客在7-Eleven什么都不买,只站在那里埋头使用Seven Spot。」
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 同理心也有理解的深刻程度和执行的决心程度的区别。没有人不知道商业的基本原理就是为客户提供客户需要的服务以产生价值,但在工作、经营的过程当中,他人的反对意见,竞争对手的动向都会让局中人迷失方向。永远站在顾客立场想问题做事情,7-Eleven的创业历程诠释了如何坚持到底。
- 反对公司内因为保龄球热潮而出现的开设保龄球馆的提议
- 「“开拓这项事业太过艰辛”“这种项目肯定没钱赚”等类似的反对理由,全是从自身角度考虑得出的结论。然而,判断一项事业是否具有可行性,更应该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以消费者的视点,深入考察是否“符合需求”。最后,一旦决定开拓某项事业,就一定要坚持到底——这,就是我的经营思考法则。」
- 1989年日本开始导入3%的消费税制度后,内需不景气,董事会反对铃木返还5%消费税的提案
- 「董事会成员听了我的话就像听到了天方夜谭一样嗤笑连连。那时候,即使让营业部门为产品贴上降价10%的促销标签,也几乎无人问津,所以大家质疑区区5%的促销更不会有任何效果。但是在我看来让顾客抱有不满情绪的根源来自于上涨的消费税,因此如果以返还消费税的方式推广产品,一定能迎合顾客的情感诉求,令他们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作为卖方,决不能轻易被竞争对手的动向或时代的大趋势打乱步伐。只需像进入公司前一样,单纯地站在顾客角度思考就行了。当然也没有必要形成专家般的思维方式,因为常年积累的经验有时反而会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阻碍。」
- 答为什么7-Eleven长久以来没有在日本的特定区域开设便利店
- 「我们从未设定过覆盖全国市场的目标。与此相比,我们更加注重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回应消费者的期待。如果把“称霸全国”作为目标,在准备不够充足时匆促建立门店,不仅可能让期盼已久的地方居民大失所望,企业品牌多年积累的信誉也会受到负面评价的影响。此外,比起竞争对手的动态,更需密切注意的应该是“顾客的需求变化”,所以,即使四国已经有成百上千家先于我们开设的便利店,对于7-Eleven而言也全然不是问题。」
📰 4篇文章,2个播客单集
为什么你可以不读大学
最近开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和本科时的经济学教材一对比,曼昆的写作简直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很难评说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但仅说说很多学校的教材非要用本校出版或本校教师出品这一项:如果教材不好,学生要应付考试,要读一些稀巴烂的书,上对应的差劲的课程,时间就会这样浪费掉。
没有算法、大数据,没有网红,豆瓣鹅组为什么能火起来?
八组管理员自述。现在的八组早不只是讨论明星八卦,它的内容包罗万象,甚至可以当一个小型搜索引擎来用。
对话币安赵长鹏:在加密货币的中间地带
晚点今年5月对赵长鹏的访谈,现在重读,在经受近几个月更多web3信息轰炸后,理解了更多。
「赵长鹏:我觉得比特币是一套新技术而不是某个东西。互联网刚出来时,人们会认为互联网是另外一种沟通渠道,我们有电话、收音机、电视,现在还有了互联网。但互联网其实是一个新技术平台,互联网上会有互联网的收音机、视频和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传统没有的,电视、收音机是传统就有的。所以互联网不是在具体应用层面跟它们并行,互联网是底层架构。区块链和比特币也是底层架构,数字货币里会有数字货币的货币、资产、证券、债券和其他各种各样的东西,这是一个新平台而不是某个资产。很多人不理解这有多大,一个新平台出现后,上面会有新版本的传统的一切,加更多传统没有的东西。」
结合这个视频贝佐斯TED演讲:互联网行业的本质看,不禁会想:这不是没有可能的。
剧场人|杜光祎:20岁谈梦想,30岁谈生存
最近看了《繁花》话剧第二季。在上海生活了三年,即便不能完全听懂上海话,和上海交互的点滴经验,在看剧中产生交汇的时候,还是能会心一笑。剧中小毛的饰演者杜光祎的表演比较打动我,看完后搜到这篇很短的人物访谈,和剧中丧而正直的人物形象非常相似。又想到了项飚所说的退出机制,和兰小欢所说的“生活过得好一点,比大多数宏伟更宏伟”。
「杜光祎:我没有接戏的标准,标准就是给钱,有盒饭。包饭吗?有。好,去。没有标准。当然主要还是看这个角色需要什么样的年龄段,主要是看这个。对于戏多戏少、出不出彩,我相信大部分人应该跟我一样,没有那么在乎。我还比较随缘,有戏给钱,养活自己就行。二十几岁的时候还在谈伟大的梦想,30岁就不谈了。这算不算是一种妥协?什么叫妥协呢,生活是妥协吗?过好生活不算妥协吧。」
377.对谈刘循子墨:消失的这几年,我在准备扬名立万
《扬名立万》导演在影片上映前录的播客。也是一个创作者坚持到底的故事:《报告老板》有了剧本,有了班底,就要开拍时,资方撤资;在那之后,刘循子墨蛰伏几年,拍出了《扬名立万》。
对谈路边野餐制片人,在金马之后,聊聊电影节
@BryceZ策展的Minute国际短片节就快开幕了,这期是他和短片节“选片顾问”单佐龙的对谈,在这里面第一次听到Bryce的策展思路。片单看这里:展映·观摩 | 缩小自己、放大世界,按图索骥地去冒险
❝ 1个Quote
Then my father sat down beside him, put his arm around my brother’s shoulder and said, “Bird by bird, buddy. Just take it bird by bird.”
by Anne Lamott
最近遇到困难时,迷茫时,总会想起“bird by bird“这句quote。它出自Anne Lamott的一本写作指南书Bird by Bird: Some Instructions on Writing and Life。作者的哥哥在读书时面对一个关于鸟类的作业无从下手,忧心忡忡,父亲给出了这样的建议: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来。
极强动机和清晰路径,缺一不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哪只鸟先,哪只鸟后,什么鸟是最后一只需要被了解的鸟,也很重要。
Thanks for reading this letter.
「在诗外」是一份由Lauren创作的newsletter,关注自我成长、文化和科技。每周推荐1~2本书,不定数量的文章、播客和视频,1~2个App,和1个我认为有启发的quote。读书、“看报”、记录自己的思考、与人交流碰撞,最终都是为了变成更好的人类。
期待与你交流。你可以直接回复邮件,或在这里找到我:
- 即刻:@洛伦LaurenQ
- Telegram Channel: https://t.me/Lauren_Q